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人類的聲音在交流中扮演著獨特而寶貴的角色,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人機交互領域。隨著自動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,諸如蘋果Siri、谷歌助手和亞馬遜Alexa等智能語音助手已經廣泛應用于智能家居自動化、智能醫療保健和高效商業運營等多個領域。然而,現有的語音識別技術高度依賴于硬件和軟件組件,包括聲音采集設備(如麥克風)、信號處理器和機器學習算法,通過分析聲學信號特征來檢測和解釋特定的聲音模式。在緊急情況下,如電力或計算算法故障時,需要一種不依賴額外電力或計算資源的簡單可靠的聲音解碼設備。
與電子設備不同,人類聽覺系統通過一種不同的機制來感知聲音和語音。20-20,000赫茲范圍內的聲音會引起空氣振動,從而在人類耳蝸的基底膜和毛細胞中引起機械共振。毛細胞通過其高度特化的纖毛結構——毛束的位移,將機械聲音振動轉化為神經興奮。在每個哺乳動物毛細胞的頂端,20-300根纖毛按高度遞增的三行排列,這對于聲音感知至關重要。因此,設計一種模仿毛細胞自然纖毛結構和功能的人工仿生裝置,可能解決現有電子和軟件驅動語音識別技術的局限性。
成果簡介:
近日,浙江大學顧臻、王金強等人成功構建了一種3D打印的微米級人工纖毛陣列,其長度與直徑比(L/D)可變,能夠感知并解碼100-6000赫茲的聲音頻率信號,包括鋼琴音樂和人聲。此外,該裝置還能在水中振動,以聲頻率響應的方式控制兩種藥物(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)的釋放,用于治療1型糖尿病小鼠。
圖1. 耳蝸毛細胞啟發的人工纖毛陣列及其應用示意圖。
人工纖毛陣列的制備與特性:
研究人員首先研究了新生大鼠耳蝸毛細胞的結構,模仿其纖毛結構制備了人工纖毛陣列。通過摩方精密面投影微立體光刻(PμSL)技術(nanoArch® S130,精度:2μm),制造出直徑100微米、L/D比30-100的人工纖毛。實驗中,人工纖毛在600赫茲聲刺激下產生振動,其運動軌跡與聲信號函數曲線一致。經過超過800萬次振動循環后,纖毛陣列依然保持完整,展現出良好的機械強度。通過光學顯微鏡和高速相機測量其在不同頻率聲刺激下的振動幅度,發現L/D比為30的人工纖毛在2400赫茲附近達到最大位移。
圖2. 人工纖毛陣列的制備與特性。
聲音解碼:
研究人員設計了具有不同共振頻率的人工纖毛,并將其集成在單個基底上進行聲音解碼。實驗中,人工纖毛能夠響應不同頻率的聲音信號,如鋼琴曲《小星星》和男女聲音頻信號。當播放特定音樂或語音時,相應頻率的人工纖毛振動,其振動模式與音樂或語音信號的頻率變化一致,從而實現了無需電子設備和復雜算法的聲音頻率解碼。
圖3. 人工纖毛陣列的聲音解碼。
水中人工纖毛陣列的流體力學:
在水環境中,人工纖毛陣列的共振特性進一步被研究。由于聲信號從空氣到液體的傳輸能量損失較大,研究中使用了壓電換能器(PZT)作為聲激勵源。通過COMSOL軟件模擬,發現人工纖毛在共振頻率下會在其尖部附近產生渦流,最大流速為0.00241米/秒。實驗中,測量了不同L/D比的人工纖毛在水中的共振頻率和振動幅度,發現其共振頻率略低于在空氣中的頻率,振動幅度也因水的阻力而減小。通過粒子圖像測速(PIV)實驗,發現在共振頻率下,人工纖毛尖部1毫米處的流體速度顯著高于其他頻率。
圖4. 人工纖毛陣列在水中的流體力學。
聲頻率響應的藥物釋放:
研究還探索了人工纖毛陣列在藥物釋放方面的應用。實驗中,將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為模型藥物,包載在GelMA水凝膠中并涂覆在人工纖毛表面。在PZT產生的聲刺激下,包載胰島素的人工纖毛在1小時內釋放的胰島素量顯著高于未刺激組。進一步的實驗表明,經過120秒紫外線交聯的GelMA-90水凝膠在聲刺激下能釋放最多的胰島素。在體外實驗中,經過6小時的聲刺激,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釋放量均顯著高于未刺激組。此外,人工纖毛還展現出脈沖釋放藥物的特性。
圖5. 聲頻率響應的藥物釋放。
小結:
本研究開發的仿生人工纖毛陣列裝置,不僅能夠無需電力和算法直接解碼聲音頻率,還能在水中響應聲刺激,加速流體流動并控制藥物釋放。這一裝置在聲音控制的智能設備、個性化語音交互以及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未來,人工纖毛陣列有望進一步優化,以覆蓋更廣泛的頻率范圍,精確解碼更復雜的聲音信號,如語音特征,從而實現個性化任務。此外,該裝置還可用于檢測和識別各種人體生理聲音,如呼吸模式、打鼾、心跳和腸道活動等,為疾病監測和治療提供新的手段。